经济繁荣一枝花,全靠制造业来当家。
在中国,一小半的城市撑起了全国制造业的大半边天。
【资料图】
据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下称“制造业百强”报告),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总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近19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0.2%,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8%,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占全国63.1%[1]。
从区域格局看,这些百强市东部多于中西部,南方多于北方,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城市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比如位居中国大西南的省会城市贵阳。新的数据告诉人们,“爽爽的贵阳”不仅风景优美,制造业也很强。
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深苏广三强领跑
“制造业百强”报告显示,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空间版图。
从东西区域看,东部地区入围城市达到55个,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地。
其中,山东上榜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总计14个;江苏紧追其后,虽然在入围城市数量上少于山东,但却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都上榜的省份,共计13个。
与此同时,得益于近年来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路,中部和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在此次榜单中,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有27、12个城市上榜,较2018年共增加5个城市。东北地区有6个城市在榜单内,五年间东北地区上榜城市数量变化不大。
而从南北榜单看,南北方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数量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分别入围70和30个城市,南方地区是北方地区入围城市数量的2.3倍。
对比五年数据来看,“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差距有所缩小,但仍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具体到城市,深圳、苏州、广州三地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稳中求进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成熟的资源配套机制,领跑全国先进制造业。
为什么是这三座城市?
深圳继2021年位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首位后,今年再次位列第一。
根据深圳市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2.29万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364.64亿元,同比增长5.2%[2]。在国内一线城市当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深圳占比是最高的。
另一座一线城市广州则位居第三。广州坐拥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产业领先全国,同时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到最新报告明确“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3],蕴含着广州对制造业“再出发”的美好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榜单中,苏州和广州对调顺位。近些年,苏州稳步迈向制造强市的目标,成绩越来越抢眼。
据苏州官方统计,苏州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了4万亿元。这相当于华北第一大工业城市北京工业的2倍、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广州工业的2倍、西北第一大工业城市西安工业的6倍以上,规模也全年超越上海、深圳,正式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4]。
贵阳制造为什么能行?
在制造业百强市中,我们发现一座特殊的城市:贵阳。被称为“爽爽的贵阳”除了拥有溶洞、酸辣粉之外,其制造业也开始在全国闻名。
在国内常见的城市排行榜中[5][6],贵阳都未进入前五十的赛道。然而,本次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榜单中,贵阳位列41,并相较去年上升8位。
贵阳能够稳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50并实现上升,显现出强者的本色。
从西南腹地“小透明”到“中国数谷”,贵阳现在更加强调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最新数据显示,贵阳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超过了85%,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2[7]。
大数据首先创造了经济领域的“爽爽的贵阳”。
2013年,中国大数据元年,也是贵阳大数据产业发轫之年。
冬暖夏凉的气候、稳定的地质结构和充足且低廉的电价,是贵阳发展大数据的先天优势。天时地利和“一把手”的亲自推动,整座城市开始全力推进大数据产业。
此后几年,大数据产业迅速在贵阳落地生根:
举办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率先设立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苹果、戴尔、英特尔、阿里巴巴、富士康、吉利新能源等数百家知名企业项目相继落户贵阳,满帮集团、朗玛信息、易鲸捷、白山云等一批本土大数据企业迅速成长[8]。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贵阳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过与此同时,贵阳的“烦恼”开始慢慢显现。
全国各地都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贵阳首先面临着周边省份的挑战,尤其是有同样天然条件,但又有更强的工业基础和更充足的资金的雅安和重庆。贵阳原有的优势逐渐消退,大数据产业对贵阳的经济带动效应逐渐降低[9]。
除了外忧,贵阳还有内患。大数据与工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大数据就难有用武之地[10]。
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链建设不完备、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贵阳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11]。实体经济不强、工业发展缓慢也是贵阳大数据发展的最大挑战,特别是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制约着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升级。
贵阳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制造业强市呢?原因在于城市战略的重要调整。
2018年,贵阳对市情进行重新摸底后,开始战略转向。贵阳市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一品一业、百业富贵”的新战略,并且把发展以中高端消费、中高端制造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写入全会决定[12]。
贵阳的具体路径则是突出主导产业,以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为重点,以招商为抓手进行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13]。
贵阳工业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多年的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13]。
上世纪90年代,贵阳就建立产业园区以支持贵阳制造业、提升企业规模。比如贵阳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但现在,各产业在贵阳的高新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并未体现。比如,龙头企业没有上下游企业在周边配套,龙头效应不明显,自身发展成本高;中小企业没有围绕龙头企业做上下游配套,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产能也上不去,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就无法充分发挥[14]。
贵阳的应对措施是: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
因此,贵阳市围绕“1+7+1”已有优势产业,由市领导任“链长”,设立九个产业链建设推进办公室,抽调人员全脱产负责各条产业链的招商与服务,实施“一个链条、一名链长、一组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加大力度引进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和企业,促进形成产业链规模经济[11]。
除了在产业链上发力,贵阳还根据各园区的地理空间和地缘特色,统筹园区产业定位,布局工业企业,避免同质化。贵阳在国家级园区定位“两主一特”,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省级园区则定位“一主一特”,以促进园区间集聚融合发展。省级以下市域园区则定位“一个产业”,以实现特色发展[11]。
另外需要解决的是产能问题。
贵阳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面对这个问题,于2016年贵阳就开始推进工业互联网布局,通过实施“万企融合”“千企改造”等行动,把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的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环节,推动其转型升级,从而做好工业发展的“存量”和“增量”。
例如,永青仪电是贵阳市的老字号国有企业,近年来公司通过实施智能制造数字化改造,投入了首条SMT无铅生产线及配套的仪表自动化测试组装生产线,不仅成功打入了国际龙头企业配套供应链,还扩大了产品的出口份额[15]。
同时,该企业还进行了多项产品的自主研发,解决了众多过去“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永青仪电的“智能化”之路,是贵阳市大数据赋能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贵阳利用大数据先发优势,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为“制造”向“智造”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间先进制造业的竞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建设制造强市,贵阳已按下“快进键”,期待未来有更多城市能够乘“数”而上、借“数”转型,加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参考材料:
[1]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
[2]深圳市统计局,图解:2022年前三季度深圳经济运行情况。
[3]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着眼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4]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的密码和启示。
[5]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2021)。
[6]第一财经,2021年城市50强:24城GDP超万亿23个普通地级市在列。
[7]贵阳人大,2022年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公布。
[8]澎湃,贵阳的崛起与挑战:踏云而起的中国数谷与任重道远的强省会建设。
[9]第一财经,贵阳大数据产业“退烧”,两大新目标能否顶上?
[10]朱清.贵阳:“大数据之都”回归“制造之城”?[J].决策,2020(01):38-40.
[11]杜明英.推动贵阳贵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1):30-33.
[12]天眼新闻,「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贵阳:“链式”发展推动工业稳增长。
[13]赵宗哲.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成就[J].贵阳文史,2020(02):4-6.
[14]易颖.贵阳高新区:聚焦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百亿级产业集群[N].贵阳日报,2021-11-16(003).
[15]人民网,贵州贵阳:“大数据”赋能助力智能制造跑出发展“加速度”。
编辑:吴艺舟
统筹:赵子滟
编审:干江沄
标签: 爽爽的贵阳
经济繁荣一枝花,全靠制造业来当家。在中国,一小半的城市撑起了全国制造业的大半边天。据赛迪研究院最...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2月1日,网易贵安数据中心在贵州贵安新区开工建设。网易CEO丁磊在开工仪式上的发言中...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2月1日,贵州省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其中,贵阳贵安集中开工84个...
政协第十三届贵阳市委员会关于张书云等同志不再担任政协第十三届贵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的决定(202...
决定任命:伍向东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波为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王兴文为贵阳市国防动员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