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是村民的“黄金屋”,4月22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关注清镇市坪寨村耕读书屋,该书屋用“精神食粮”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内力,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让农家书屋“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成为学习科普知识的课堂,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具体报道如下: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2日第19版)
沿着蜿蜒的小路驱车前行,穿过油菜花田,转角拐进一座小院,“耕读书屋”4个大字映入眼帘。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这家书屋已设立半个多世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
“书屋现有藏书3万多册,包含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政治、经济等类型。”上世纪70年代,20岁出头的周光俊创办了耕读书屋,“我打了4个木书架,把家里1000多册藏书整理上架,摆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免费供村民借阅。”
为何取名耕读书屋?周光俊有自己的考量: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劳动、耕作之余来看书,获取知识。
工作后,周光俊有了稳定的收入,买书更加频繁,“除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还买了许多种植、养殖、科技方面的书。”
“村民来书屋看书,真能学到技术。”周光俊回忆道。10多年前,邻居刘发义尝试种西瓜,每逢空闲就到耕读书屋翻看农书。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生病了用啥药?不同土质适合什么品种?这些问题,刘发义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如今,她已成为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
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行,耕读书屋成为坪寨村农家书屋。政府每年会补充上百册图书,书屋里的藏书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多样,此后又逐渐添置了桌椅、投影仪等,阅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写作培训、学术研讨、文艺活动……如今的耕读书屋从单一的阅读空间,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23岁的大学生陈光美也是受益者。“我从初中起就常来书屋,在这里参加了不少写作培训,作品还发表在市文联主办的刊物上。”周末间隙,陈光美仍会来帮忙打点书屋,“走进书屋,就好像来到一座小型图书馆。”
“我太喜欢书,就是个书痴。这么多书,与其尘封起来,不如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谈起创办书屋的初心,周光俊语气坚定,“书屋从没收过租金和押金,人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个,少的时候只有几个,我会一直办下去,让书屋成为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空间。”
编辑:高春春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农家书屋是村民的“黄金屋”,4月22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关注清镇市坪寨村耕读书屋,该书屋用“精神...
甲秀大讲堂·专家说防疫系列讲座,本期推出《口罩的正确佩戴及注意事项》。摄像、剪辑:张强统筹:杨阿...
“五一”假期临近“本周日需上班”的话题冲上热搜受疫情影响部分高校对“五一”假期做出调整有高校假期...
要说开阳这个时节,最具代表的水果,一定非樱桃莫属了!近日,花梨镇清江村漫山遍野的樱桃进入了成熟采...
上海市卫健委22日通报:4月21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698例,其...